佳文赏析 | 国土空间统一规划为何要从陆海视角统筹开展?
引子
《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3期“资源与战略”专栏刊发了南京大学黄贤金教授团队的“基于陆海统筹视角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辽宁省为例”一文,本文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海洋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国土空间统一规划为何要从陆海视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黄贤金教授团队的精彩解读。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接阅读高清原文
研究缘起
调研行程
2017年末,由于参与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题项目,我多次前往沈阳进行调研交流。正值冬季,踏上肃杀的黑土地,跨过雄伟的山海关,越过辽阔的黄渤海,对这片土地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与认知。而海峡对面,时间回到十年前,第一次看到大海;之后,从第一海浴到第三海浴,从芝罘岛到养马岛,从烟大轮渡到海滩旧船,从南大街到红旗中路,我知道,这是梦开始的地方,而我已走远。没想到,多年后再次与海如此紧密联系,却是通过论文的形式呈现。
图片来自https://dwz.cn/o1PQHfE5
空间规划、适宜性评价与陆海统筹战略
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国家级空间规划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是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周礼·地官·大司徒》
可见,“土宜”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土地适宜性评价,即评定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土地对某种用途或功能的适宜程度。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人类社会在“适地”到“适空间”过程中逐步发展的,具有微观与宏观层面的内涵,即微观上是否适合转化为城乡建设用地,宏观上是否适宜承载现代化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对空间规划在新时代的探索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如何将陆海统筹战略与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有机结合成为空间规划的新课题与新挑战。
作者拍摄
实践创新
针对传统空间规划中陆海统筹欠缺的问题,以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要求,如果将陆地与海洋国土同时纳入适宜性评价体系,沿海地区国土空间将会被如何重塑?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又将如何改变?于是,结合导师黄贤金教授在空间规划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项目,在黄贤金教授、陈逸副教授的指导下,在与苏地源公司丛明珠先生的交流与沟通中,本人开始尝试解决并回答上述的疑问与不解。我们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将海洋功能纳入适宜性评价范畴,对沿海地区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以适应国家和区域空间规划中陆海统筹战略的客观需求。文章返修之时,极端热浪席卷了整个华北平原,姥姥终于没能熬过这个酷热的夏天,而回到家的我,满怀遗憾。《自然资源学报》在2019年第3期刊出了本文《基于陆海统筹视角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辽宁省为例》,谨以此文缅怀陪伴我长大成人的姥姥,纪念姥姥、姥爷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白头相守。
科学认知
本文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海洋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作为陆海统筹视角下适宜性评价的一次尝试,本文将海洋国土纳入适宜性评价体系,以试图还原沿海地区更为“真实”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状况。研究认为:
1)辽宁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适宜建设区与基本适宜建设区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沿沈大轴线、滨海轴线集聚分布;不适宜建设区以滨海线为轴带南北对称分布;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以沈大线为轴带东西对称分布。
2)自然环境对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集聚与分散特性差异显著;经济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修正作用明显。
3)海洋功能区的引入,极大拓展了辽宁省国土空间范围。但海洋功能适宜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由于海洋国土本身属性,其可供直接开发建设空间有限,而保护空间广阔,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严峻。
心灵感悟
从渤黄之滨,到黄河之岸,再到长江之边,十年间,时空在不停地转换,而不变的则是自己作为一个地理人的初心。谨记吴传钧先生的话,“地理学是一门脚踏实地的科学”,于己,则奉为圭臬,不断践行,不断思索。在这个美妙的过程中,去观察、去体验、去理解、去认知、去洞悉,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并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探寻地理学“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之奥义。
纪学朋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17年获西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获得中国人文地理学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优秀学术论文等多项奖励,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
黄贤金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技支撑项目等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10项;在《Science Advances》、《Land Use Policy》、《Cities》和《地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150余篇,出版《中非资源合作与能源安全研究》丛书等著作和教材10余部。
-The end-
资料来源: 自然资源学报
图文编辑:陈诗音
责任编辑:王丽佳
审核:任宇飞、王冠、常贵蒋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